电影观影体验
文/潘建
如今,许多人都将看电影视为日常的消遣活动,但回想上世纪70、80年代,那时没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,电影更像是一种“高级享受”,不仅仅是放松,更是一种充实心灵的体验。
我小时候,电影是我最快乐的事情。《地道战》、《地雷战》、《南征北战》、《小兵张嘎》、《英雄儿女》、《铁道游击队》……这些老电影,我几乎看了个遍,每一次从头到尾都专心致志地看得津津有味。
小时候,我母亲在县公安局的食堂工作。每天放学后,我像小鸟飞出笼子一样,跑到公安局的院子里玩耍。那时,新华电影院的西墙就是公安局办公楼的院子,院子旁的大树下有个小门,能通往影剧院的储藏房。我偶然发现了这个秘密,每当电影开始放映,我便悄悄溜进去,看一场电影。后来,电影院的人发现了我,大概因为认识我妈妈,人缘也不错,所以一直没要求我补票。
展开剩余75%虽然过了近四十年,我记不清当时那些电影的名字,但仍能记得不少经典影片的名字和情节。
有一次,我趁机逃票坐进影院,发现座位都坐满了,我只能坐在地上,长长地松了一口气,拿出零食,静静等待影片开始。随着影院灯光渐暗,银幕亮起,背景音乐响起《解放军进行曲》,八一军徽闪耀,大家随着音乐的节奏进入情境,为电影中的人物感动、欢呼。看到精彩的情节时,观众们会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。
那时,我们不关心电影好不好看,只要有战争场面就是好电影。特别是对于那些英勇的解放军战士,我心里充满了敬仰之情。那时候的电影大多是红色影片,反映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故事,浓烈的氛围总是让我们这些小孩激动不已。
我最印象深刻的镜头是,《地雷战》中日本军人挖地雷时挖到了粪便,《小兵张嘎》中嘎子爬上屋顶堵住烟囱,还有《南征北战》中的激烈战斗;最感人的镜头是,《地道战》里高老钟中弹后依然坚持敲钟;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中王晓裳的美丽与洋气;《平原游击队》里李向阳英勇的形象;《英雄儿女》里王成高喊“为了胜利,向我开炮”……这些画面都深深震撼了我。
那时电影较少,常常一部片子会反复放映,人们对剧情、人物、台词、甚至是歌曲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。比如《地道战》中的主题曲一响起,全场观众都会跟着一起唱:“地道战,嘿,地道战,埋伏下神兵千百万……”歌声高亢响亮,场面壮观,这一幕至今我依然历历在目。
《渡江侦察记》里的陈述骑三轮摩托车指挥追击解放军的场面,是那个年代难得一见的枪战场景,虽然没有太多的蒙太奇镜头,但也让人感受到了好莱坞大片的影子。
特别让我着迷的是这些电影中的场景:指挥官召集部下分析形势,地图一展开,布置作战任务。童年时,我曾多次模拟这些场景,带着朋友们玩起了“打仗”游戏。记得有一次,模仿《四渡赤水》里的战术,我成功地设计了一个战术并取得了胜利,第二天,我被大家推举为“司令”,可惜这一回的荣耀也仅仅是“当了一回官”。
最值得一提的,是我唯一的一次逃课经历,那就是为了看《少林寺》。当时电影在影院热播,全城沸腾。电影放映期间,我们一群人连续五次观看《少林寺》,最后一场实在看腻了,我们便在舞台后面看反转字幕,甚至背台词。那天,我还特地去大街上剃了一个“少林寺弟子头”,一边看电影一边感受着李连杰演绎的江湖气息。但晚上回家后,我被妈妈罚站的情景,至今还难以忘怀。
小学四年级时,学校组织集体去新华电影院看电影,《妈妈再爱我一次》让整个影院哭声连连。记得有个女同学哭得十分伤心,后来才知道,她其实是因为坐椅子怕凉,把妈妈的红袄垫在屁股下,散场时忘了拿,结果一直找不到。这种童年的小插曲至今让我会心一笑。
尽管岁月流转,那些曾感动过我们的电影依然深深铭刻在心。它们承载了那个时代的变迁,也记录了我们的情感和梦想。无论时光如何流逝,这些电影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。这或许就是一种幸福吧。
发布于:山东省